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部考古与博物馆司副主任纳西尔汗表示,全球文明倡议是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充分体现,尊重世界文明、艺术、文化和遗产的多样性将为全世界人民开展交流与合作注入力量,是助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理想路径。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不时插话,同大家交流。
江苏代表团审议热烈,气氛活跃。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摄■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习近平指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本报北京3月5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人民日报》2024年03月06日第01版)。面对个别势力炮制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中国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贺信中,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的真诚希冀,令现场中外嘉宾心潮澎湃。这是2023年5月1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拍摄的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这是2023年12月8日在浙江省义乌市拍摄的第三届中国(义乌)一带一路城市国际论坛现场。2023年12月3日,外国艺术家应邀在浙江省杭州市出席首届良渚论坛。
习近平主席用四个共同倡导对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指明路径。2023年12月3日,一场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良渚遗址命名的论坛在杭州举办,令世界瞩目。
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一年来,中方不遗余力为不同文明平等对话搭建平台,奏响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契合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激扬起消弭误解隔阂、增进民心相通的合力。深厚的历史渊源、悠久的文明传承、共同的伟大梦想,将中国同中亚五国团结在一起。文字记者:孙奕、温馨、成欣、马卓言、袁帅视频记者:张百慧、乔本孝、孙鑫晶、马丽娟、陈刚、谢锷、杜白羽、田明、周思雨、陆睿、郭圻、李晓鹏、李骥志、马志异海报设计:钱程编辑:王敏、郭宝江、苗夏阳、聂焱、赵婷婷、侯帮兴、胡碧霞统筹:郜新鑫、曹江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这是2023年5月拍摄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年来,中方积极致力于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这一年,中国同各国携手,积极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时代强音。这是2023年10月30日在湖南长沙拍摄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第二届大会开幕式现场。
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这是2023年10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2024年3月7日,中欧班列(越南河内中国西安匈牙利布达佩斯)跨境公铁联运班列准备发车。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尊重文明多样性,彰显开放包容胸怀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
2023年5月18日晚,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为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国家元首夫妇举行欢迎仪式和欢迎宴会。在此,我愿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乘坐在同一条大船上。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观察人士注意到,202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2日、3日、4日连续三天内,分别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首届良渚论坛、2023从都国际论坛致贺信。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促进心与心相通,启人文交流新篇中国广州,古琴演奏《流水》余韵悠长,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晤,共话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相处之道;美国旧金山,面向美国友好团体,习近平主席宣布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越南河内,习近平总书记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共同会见中越两国青年和友好人士代表,强调中越友好的根基在人民、未来在青年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致力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夯实各方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注入中国力量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
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全球性挑战,各国理应超越历史、文化以及地缘和制度的差异,共同呵护好、建设好这个人类唯一可以居住的星球我们这么大一个党,有着光荣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一些人很容易在执政业绩光环的照耀下出现忽略自身不足、忽视自身问题的现象,陷入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的境地。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面对前进道路上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挑战,面对长期存在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党的规模大了,一些人容易出现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现象,容易出现尾大不掉、自行其是问题,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影响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我们一定要站在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高度,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长期战略、永恒课题,坚决摒弃权宜之计、一时之举的思想,坚决克服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坚决防止转变风向、降调变调的错误期待,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永远吹冲锋号,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我看,至少有以下几大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不是要把人管死,让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搞成暮气沉沉、无所作为的一潭死水,而是要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过去10年,面对党内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变得更加坚强有力。
解决好上述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月9日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这是1日下午,习近平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时,同店铺员工和现场群众互动交流。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2023年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执政几十年承平日久,许多党员、干部没有经历过生死考验,缺乏严峻斗争和艰苦环境的磨砺,容易追求安逸享乐而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容易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前慌了心神、乱了阵脚。
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社会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也深刻影响到党员、干部的观念和行为。
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长期以来,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侵蚀党的肌体健康的病毒无处不在,如果不严加防范,经常打扫政治灰尘,久而久之必将积重难返。
评论留言